陈九经做新女婿
陈九经到郑宅去做新女婿,郑宅人听说陈九经是有名的“九经恶”,口才好,才学高。老话说,山里老虎及不得外乡狗,郑宅村大文人多,又有九世同居的威望。趁这个机会,想试试山里佬的才学到底如何。
酒席间,有人问九经:“你们姓陈的,求乞的有没有?”陈九经随口答道:“没有。”第二日,几个郑宅人私下叫了几个讨饭佬,到吃酒的地方来讨。一个郑宅人故意问:“你们是哪里人?”讨饭的回答:“我们是山里陈北角人。”陪陈九经吃酒的人对陈九经看看,然后说:“妹夫,你的同乡来了,还不去认一认。”另一个对讨饭佬讲:“你们这些讨饭佬,太不识时务,其他日子任你们讨,今日来讨,不是有意败坏我们妹夫的名誉吗?”陈九经一听便知是有意取笑他。当即站起来,把几桌酒席的食物,统统分给那些讨饭人。本来可以大吃一顿的桌上人,只好空着肚皮回去了。
当日,陈九经买通一个小偷,叫他在明天吃酒时行窃,而且一定要让郑宅人抓住。如果他们要打,九经会来劝阻,问哪里人,只管说姓郑就好了。“这件事成功,给你五两银子。”小偷满口答应。
第二天,正当陈九经上桌吃酒时,那小偷果然依计来偷,被郑宅人抓住。陈九经听到人声喧哗,连忙走过去,说:“这个人年纪轻轻,怎么不学好,偏要做贼。你是哪里人,快些讲来!”那小偷说:“本地人,姓郑,别样生活勿会做,只好学偷了。”陈九经说:“穷要穷得清楚,富要富得正路,你不去学薛平贵、朱买臣,偏偏要学偷,败坏祖宗门风,太不应该。今日我劝你两句话,只可学姓陈的讨饭,不可学姓郑的做贼!”小偷连声说:“是的,是的!”陈九经说:“知错就改,还是好人。”随手给了五两银子,放他走了。
郑宅人这才知道反被陈九经取笑了,个个佩服:“山里老虎,名不虚传。” 陈九经“书僮”题灯诗
陈九经的肚才,在酒席上已被试出来了,但文才到底如何,还不清楚。
一个郑宅人讲:“妹夫,明年我们要迎长灯,想请你助一把力。”
“助什么力?”陈九经问。
“我们迎的是字灯,想你题灯诗。”
“题灯诗?不要我来出力,由我的书僮足够了,但不知何时起灯?”
“正月十二夜里。”
“好的,到时候,我们一定来。”
第二年到了正月初十,还不见陈九经到来,许多郑宅人都在议论:“陈九经今日还不来,一定是去年牛皮吹得太大,今年不敢来了。”丈人家里人也急得要命,连忙叫九经的小舅子赶到会龙桥去看个究竟。小舅说:“姐夫,今日是十一,明天要起灯,你写不出来,就勿该吹牛皮,人勿去,信也寄个去,横竖别人议论你在会龙桥听勿见,只是我们多少倒霉!”陈九经说:“放心,你今天吃力啦,不要回去,明天一早,我们一起到郑宅去,我讲话,从来是石板凿字,说一不二,你尽管放心!”
第二天,陈九经和扮成书僮的弟弟、小舅子三人,一早起身。一到郑宅,丈人丈母,早已在门口张望,一见九经,丈母就埋怨他讲话不算数,倒灶他们听闲话。九经说:“丈母请放心,叫他们把灯全部接好,笔、墨准备好,休息一下,我们就去写。”
陈九经带着“书僮”,由郑宅名人陪同,到了接灯的地方,一看,好长一条长灯,足有四五百旗,排成一字长蛇阵。九经问:“灯还有没有?”那人说:“四五百旗还少吗?请快动笔墨吧!”九经说:“当初我有话在先,不要我动手。”便手指指“书僮”:“你来写!”那“书僮”当真卷起袖管,提笔就写。这时,看热闹的人鸦雀无声,个个睁大了眼睛,看他们如何写。只见“书僮”不慌不忙,出笔像蛟龙出海,运笔如猛虎翻身,唰、唰、唰,一口气写完了整条长灯的一边。问:“还有吗?”“没有了。”“书僮”转到另一边,又从头到尾写完,看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只听见一片赞叹声:“奇才!奇才!”
在场观看的丈人、丈母、大舅、小舅,这时心上一块石头落下地,一把拉着九经和“书僮”回家喝酒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