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只有老年人才去听,只有老年人才会唱,只有老年人才会写,近年来,恩平民歌遇到了“断层荒”,年轻人越来越远离这个领域,让它变得苍老无力。几十年后,恩平民歌会是什么样子?鉴于现状,恩平有识之士呼吁:恩平民歌亟待继承和发扬!
 中山公园里一位老人在演唱恩平民歌,他的听众只有老人和幼童。
忧虑 恩平民歌出现断层
在恩平市中山公园,每天都会有上百位老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自己带乐器,自拉自唱恩平木鱼等民歌,似乎在延续着恩平民歌过去的辉煌。类似的情景还在小岛文化广场出现,老人们口中咿咿呀呀的民歌和时髦的流行歌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样的情景一般只出现在这两个地方,演唱者和听众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这让恩平市文化馆干部冯瑞萍很担忧:“恩平民歌已经老年化了,如果这些老人不能唱了,恩平民歌将何去何从?”
冯瑞萍说,现在的恩平民歌已经出现了断层。首先是演唱人员和创作人员的断层,现在演唱和欣赏恩平民歌的群体主要是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再过20年左右的时间,恩平民歌也许就会失传。其次是创作方面的断层,上世纪末参与恩平民歌创作的人数还有10多位,到现在却只剩下了4位,而且都是50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创作生力军。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听,也没有能力去接受恩平民歌,他们听不懂,也很少知道恩平民歌是怎么回事。”冯瑞萍说,每次下乡演出的时候,她都会表演一个恩平民歌节目,但这对于民歌的推广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安慰自己。
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沃波也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恩平可以说是民歌的海洋,走到这个山头,就能听到另一个山头有人在唱恩平民歌;这个山头唱完了,自然会有另一个山头的人接着唱;在田地里,大伙儿也是一边插秧一边唱歌。那时候恩平每个自然村都能建立起一支恩平民歌演唱队伍,有的村成员甚至有30多人,但现在即使是一个镇,都很难建立起恩平民歌演唱队伍了。
迷失 衰败原因有三方面
郑沃波说,恩平民歌逐渐衰败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恩平民歌和其他的地方文艺形式一样,遭受了社会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冲击。以前的社会结构较简单,文艺形式较少,人们接触的东西比较单一,沟通没有今天这么方便,连看场电影都是件困难的事,电视机也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恩平民歌成了“香饽饽”,有人唱,有人听,也有人去创作,不好听了就把它改得好听些;种类不多,就把它扩展成多种形式。到了现在,家家有电视,流行歌曲充斥整个社会,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种精彩的文艺节目,恩平民歌就逐渐失去了发展空间。
其次,现在的恩平农村老年人多,年轻人少,这直接隔离了年轻人和恩平民歌的联系。郑沃波指出,目前恩平农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大城市打工,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出了国,剩下的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子,这让恩平民歌后继无人。
再次,恩平民歌本身也有局限性。有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大众的艺术才有生命力,而恩平民歌是用恩平当地话演唱的,恩平话和白话有着很大的区别,外地人很难听懂,这就限制了恩平民歌发展的外延,使其发展空间有限,更容易被别人遗忘。
未来 继承和发扬恩平民歌
虽然恩平民歌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但业内人士还是对它重现辉煌很有信心。郑沃波告诉记者:“只要经过努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景象还是可以重现的。”他说,对于恩平民歌遇到的困境,不存在挽救不挽救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去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开展培训班,系统地对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子进行恩平民歌教育。
冯瑞萍则认为,要振兴恩平民歌,政府责无旁贷,一是要出台政策,二是要抓落实。政府部门应该在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别是恩平民歌的搜集整理和推广工作上下大力气,制定出政策,解决经费,然后由文化部门落实;文化部门要有计划地到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村落进行搜集,并在韵律、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进和创新,让恩平民歌符合时代的步伐。她举例说,民间的恩平民歌歌曲大多是旧社会的产物,内容已经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需要更新。比如恩平木鱼,本来就是发泄自己心中不快的一种民歌,唱法比较阴沉凄凉,在这方面,创作者必须转换思路。
相关阅读:大山深处的作芽村,处处飘荡质朴民歌声[图] 50年艰辛搜集民歌 到底是疯子还是怪才?(图) 走西口 走多远 中国民歌不能永远(组图) 一样的民歌不一样的命运 山西左权河曲民歌考察 土家族民歌活化石“南溪号子”濒临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