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皖南石台县乡间的古民居“翠屏居”计划整体搬迁到瑞典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最终被当地政府叫停“出国”。然而,有关皖南古民居保护情况却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皖南古民居保护现状究竟如何?日前,记者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皖南古民居分布最密集、最具代表性的黄山市。 徽商时代的一个“神话”
皖南古民居,大多是徽派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从那时起,徽商致富还乡,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兴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开始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徽派建筑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县和宣城市的绩溪县。纵观徽派建筑的发展史,与其说是徽州先人智慧的结晶,不如说是徽商时代创造的传奇“神话”。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派古民居多为多进院落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明中叶以后,徽商曾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而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
目前,黄山市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现存4700多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说,古村落、民居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000年,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徽派建筑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在一定程度上说,对其进行整体保护,就是以缩影的形式保护中华文明,具有世界意义。
“四种模式”守护古民居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皖南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早在1997年9月,省政府就颁布《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省政府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不仅指导皖南古村落的规划、建设和保护工作,还设立了专项保护基金。
黄山市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先后出台了《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并探索总结出了保护古民居的“四种模式”。
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民居实行重点保护。西递和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黟县政府制定了《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严禁在西递、宏村两地进行违法乱拆乱建和破坏遗产的违法建设活动,并把核心保护区内的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全部迁出。近年来,该县先后筹措资金3200万元,对两个村落内所有与古村落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综合整治,整治改造建筑152处,拆除无法改造的新建筑12处,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古建筑83幢,对白蚁危害严重的136幢古民居进行了白蚁防治,使两村70%%以上的古建筑、100%%的古树名木和90%%的水系及村落整体空间格局等都达到了合理满意的保护状态。
对列入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实行挂牌保护。目前,黄山市拥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历史保护街区,拥有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多年来,该市各级政府对纳入县级以上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全部实行挂牌保护,摸底建档造册,制订保护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实施分级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