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于6月7日至10日在广州市主办。在此期间,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齐聚羊城,通过展览、展演、座谈、论坛等系列活动,展现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

作为活动的重头戏,“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将在8-10日举行(10日12:00结束)。它选择了位于白云大道、今年初才亮相的文化新地标——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将“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四个方面有机融合。40个非遗项目,450件(套)实物展品,精致、翔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多位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演及与观众的“零距离”互动,共同呈现出中国非遗项目多元的面向,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态,恒久的魅力。
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以“情景化、体验化、专题化”的设计思路,令观众穿梭于非遗的“活态”场景之中,打破台上与台下、主体与客体的界限,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三大板块 展现空间、时间与人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不可触摸的文化脉搏,它与空间、时间、人都有着巨大的关联。
展览选择了以“天”为关键词,串联起三大板块,是尝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标准分类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艺术创作。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以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装置导引观众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第一单元“天籁之音”,集合了40个项目当中最美妙的表演艺术、最美好的声音。观众进场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蒙古包、洁白的羊群铺陈其间,演员从蒙古包中走出,蒙古族长调和呼麦在展厅中响起。移步换景,眼前又出现了新疆天山南北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空间,维吾尔族的演员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表演十二木卡姆。转过头,九曲黄河从黄土高坡浩荡流过,河谷中响起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花儿”那质朴又热烈的歌声。再往里走,会看到中国传统风格的戏台,一出京剧《三岔口》演得正热闹。转入后台,一群粤剧的演员们正忙着上妆,好似马上就要登台……
这部分体现的是非遗与“空间”的关系,注重“声临其境”的还原感。展区内多处还原项目的本初空间,通过人、景、声的联动,将观众置身于各项目实际存续的活态空间中。艺术装置名为《云山珠水 天籁之音》,以云山珠水为倒影的形式,做成可敲击的风铃声音装置,取自中国古代雅乐中打击乐器“既和且平”之意。

[1] [2] 下一页
编辑:folk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