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公布首批2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木鱼书、三字经、佛山十番、佛山狮头、行通济等佛山民间文学、音乐、曲艺、民俗外,传统的 “海天酱料制作技艺”也榜上有名。
据介绍,海天酱料的制作技艺传承了清代的制作技艺,采用人工制取、天然发酵,天然勾兑方式制作。民俗专家余婉韶介绍,海天酱料需要在60万平方米的场地进行90天的暴晒发酵,惟有这种方式,方能保持酱料中的氨基酸和多糖核脂不流失。这也是这种酱料区别于其他酱料的独特之处。
这种制作方式需要较长的制作周期,增加了经济成本,不单大多数酱料生产厂家逐渐放弃,还可能受到高科技手段甚至是房地产开发的冲击。民俗专家梁国澄指出,这也是将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本次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粤讴、八音锣鼓柜等民间传统的音乐、曲艺等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佛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廖之春介绍,收集整理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抢救和保护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特色。
据介绍,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粤剧、石湾陶艺、佛山剪纸、木版年画、醒狮、龙舟说唱已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六项和佛山秋色、祖庙北帝诞共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佛山还计划将三字经、海天酱料制作技艺、行通济、乐安花灯会等13项文化遗产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