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很热。政府的保护力度、民众的保护热情逐年走高。但热闹的背后,也有不该有的寂寞和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亦即民间文化传承者,这些“非遗”大戏的真正主角,大多时间却被遗落在闪光灯之外,鲜为人知。
“非遗”的留传和延续,主要靠民间文化传承者的口传心授,“前赴后继”。他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活的记忆。他们直接参与制作、表演文化作品,将自己的高超技艺和技能传给后人。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自觉行动,才是“非遗”生命鲜活流淌的前提。他们最应该站在舞台追光的中心,受众人仰目。
人们耳熟能详的纺织能手黄道婆、造纸术发明人蔡伦、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建筑大师鲁班等能工巧匠,他们就是历史上的“非遗”传承人。今天的“非遗”要保护的也正是活在今天的“黄道婆”、“蔡伦”、“毕昇”、“鲁班”。
 黄道婆
可是当下,对民间文化传承者的礼遇和积极性调动做得显然不够。此起彼伏的活动,声势浩大的宣传,甚至有关传承人保护的座谈会,都难觅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声音和身影,传承人的保护规划和评定标准也大多由政府“包办”制定,传承人内心深处的真正诉求和需求并不为外界所知。这实质上是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的一种错位。传承人是真正的传承主体,政府和学界只是保护主体,两者有着不同的职能。政府的意愿如果取代了民间的意愿,甚至越俎代庖、反客为主,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内心活力将得不到充分激活与释放。
 蔡伦
近两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设立文化遗产日,成立国家保护中心,公布国家级保护名录。今年6月,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国首次公布了226位“非遗”项目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美术、手工技艺、杂技竞技、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传承人作为“非遗”大戏的主角终于登台亮相。目前国家又在调研,制定相关政策,对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和义务将做出具体规定。政策扶持,资金补贴,一系列保护措施,将激发出传承人薪火相传的活力。
虽然如此,路也很长。政策落实能否到位,经济补贴式的“输血”能否变为“造血”,政府的意愿能否代表传承者的心声,特别是如何调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调动民间社会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效地传承和创新,都依然是一道难解的题。
有人预言,再过20年,我国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其中传承人锐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现在,我们必须迅速挽住民间艺人的手,想方设法为这些“人间国宝”搭一座宽广的戏台,请他们漂亮地出场,用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留住他们的音影。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从身边飞速流走,人亡艺绝,那将是我们心里永远的痛。同样重要的是,采取紧急措施,培养新的传承人,使这些“人间国宝”不致于成为“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