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传说
花灯渊源 说法不一
连平县民间流传的花灯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洋溢着浓郁的山乡民俗风情,是难得的民间文化财富。忠信镇是“花灯”的产地之一,忠信花灯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民心的民间传统造型艺术。
据花灯制作师赖海明说,忠信花灯起源何时已经很难考证,但今年51岁的赖海明已是赖家花灯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在赖家,有一个关于花灯渊源的传说,据说赖姓家族的祖宗洪祖曾是皇帝儿子的老师,洪祖告老还乡之后,从宫廷里带回了制作花灯的技艺,他将这一门技艺传授给了赖姓后代,从此赖姓家族便传承了花灯制作技艺。
对于忠信花灯的渊源,连平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局长吴旺宜则有另外的看法。他说,忠信花灯以中原花灯为基础,客家人从中原迁居而来的过程中经过江西、福建等地,流传到忠信地区的花灯便结合了中原花灯以及沿路地域的特点,当客家人的祖先落居在忠信地区时,他们结合了沿途花灯的共性,再经过创新后形成了品种多样的忠信花灯。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状元灯。据吴旺宜介绍,在古时,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儿子,他们将儿子送给了别人,孩子长大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皇帝命人到状元生父家察看风水,生父要求状元升挂花灯“认宗”后才允许来人察看风水,于是状元请花灯制作师特别制作了一个花灯用于“吊灯”“认宗”,后人便称此种花灯为状元灯。据了解,在忠信镇仍然流传这一风俗,即抱养的儿子,不管年纪大小,养父要为他“吊灯”“认宗”,只有这样才算是自家的人。
花灯习俗
“吊灯”寓意添丁
所谓“吊灯”,它由放灯绳、买灯、上灯、暖灯和化灯组成全过程。“吊灯”很有考究,凡是上一年生有男丁的人家,在除夕之前,灯主便要在祠堂的梁上放灯绳,绳的一端用红纸写上“新丁”的名字。“买灯”都于正月初九在忠信的“开年街”,灯主都会选购好自己喜欢的花灯带回家,这里也是一年一度的“忠信花灯街”。“上灯”之日普遍为正月十三,灯主先在花灯里面系上柏叶、毛巾、彩带、“百花芋头”、大葱和大蒜等,寄寓于“新丁”聪明好学,多子多福。其次,把灯联贴在花灯灯盖上,其内容是些吉祥如意、添丁发财及祝福之类。接着,把花灯内的灯盏点亮,祈盼人丁兴旺,然后,抱着“新丁”全家一起拜祖。尔后,花灯在鞭炮声、锣鼓声中冉冉升起。当天,前来道贺的亲戚朋友欢聚一堂“饮灯酒”。

上灯至化灯期间,每晚还要“上灯火”,即把灯油添加到灯盏上,祈望家族丁旺财旺。“暖灯”为正月十六,各家灯主都到祖祠里摆放供品拜祖,以维系内聚力。“化灯”则在正月二十,也有的在正月十六或十八,最迟的在二月初二;把还有暖灯和化灯在正月十八一起进行的。“花灯”是吊灯过程中的高潮,化灯前全村的小孩子提前聚集在祠堂里等待,随着灯主把花灯徐徐放下,他们便争相抢取寓意自己心愿的纹样和饰物,在放灯时,灯主有意让花灯时起时落,使抢取场面更加热闹。随后,灯主便把“分化”后的花灯碎片用火燃化,以示圆满。在上灯、暖灯和化灯的晚上,还要舞龙、舞狮和燃放鞭炮。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世系传承观念发生了变化,不管生男生女,都会进行吊灯。
花灯品种:
秀才灯 壮元灯 参灯 宝莲灯 龙凤灯 五福灯 百公灯 仔灯 宫廷灯
相关链接:朱溪花灯:舞动在民间的文化瑰宝 (组图) 花灯之乡 云南楚雄州姚安县投资环境 精巧秀丽 玲珑剔透 方寸花灯闹元宵(多图) 独领灯市风骚600年,金陵荷花灯美名扬四海(图) 福州:古街花灯映星辰 人间仙境现榕城(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