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歌声不应绝唱
现在,我国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遗产在消亡。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咸水歌由旺转衰,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是一个关键。老一辈的歌手世代生活在大沙田地区,农耕渔猎,对“咸水”深厚的感情给予了歌曲旺盛的生命。如著名民歌手何福友当年写的《积肥》:要看来年粮多少,今春肥泥做秤砣。专家评论这句词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很形象,又有着艺术的美感。但现在,已经离开土地、进入工厂的年轻人对此没有共鸣。90年代后,工商业发展,世代农耕渔猎的疍家人离开土地、海洋,走进了工厂。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咸水歌也失去了生存的环境。随着广播、电视、电影、卡拉OK等新的娱乐方式进入农村,咸水歌更少有了生存的空间。现在的咸水歌不仅难觅知音,甚至本身也面临濒危绝唱的边缘。

央视的《歌舞盛典》已经落幕了。中山咸水歌的转变正悄然发生。剩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仅余10多人。不积极挽救,这古老的歌声将离我们远去。到时可能就真的“此曲只道曾经有,人间难得几回听了”。

相关链接:南海咸水歌独留三山渔村 濒临失传 水乡特色的“咸水歌”将被打造成海珠区一日游景点 唱咸水歌叹招财鳝 穗水乡文化节南沙开幕(多图) 区级“两会”多面睇:赶快救救“咸水歌” 中山咸水歌:如何守望 让其再放光彩?[多图]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6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