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版既要高超技艺,又需极强的耐心
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的波罗木刻雕版技艺历史悠久,迄今有几百年历史。2008年6月,文化部正式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波罗的木刻雕版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沿着多曲河自北而南前行,越过高山,穿过延绵数十美丽如画的波罗峡谷地带,就来到波罗乡。乡长告诉我们,冲桑、古色、外冲等村落,因地处高山峡谷,农牧业生产受到限制,森林资源却很丰富,盛产质地优良、适合精雕细刻的优质木材,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当地不少群众主要靠雕刻维持生计。位于四川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中80%以上的印经版都出自波罗刻匠之手。 波罗古泽木刻雕版起源于1676年,它的兴起发展,与德格土司有关,历史上四川德格、白玉以及西藏江达县的部分治区曾隶属德格土司管辖。由于当时盛行佛教,用来印制佛教经文及图案的木板雕刻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加上波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盛产适合雕刻的优质木材,为发展雕刻技艺提供了条件。土司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刻版印刷方法,兼收并蓄各种学科、文献典籍,促进木刻雕版技术的发展,因此波罗刻版技艺日趋精湛,传承至今。
[1] [2] 下一页
编辑:半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