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化的湘西农民花14年编著《土家语词典》(组图) |
添加日期:2006-8-18 10:03:00
作者: 新闻来源:红网 |
|
|
据红网8月18日讯(潇湘晨报记者)只有初中文化的湘西农民冉茂文,花14年时间收集整理土家语,日前,其容纳10万余词汇的《土家语词典》书稿已经尘埃落定。
为了与冉茂文联合出版该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首大学纷纷与其协商出版事宜,甚至不惜聘请他为学校的高级顾问。
下一步,冉茂文准备复原土家文字,彻底改变土家语没有文字的现状。
尽管妻子偶尔要埋怨冉茂文几句,但她心底里还是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大学实习基地建到了自己家,冉茂文多少有点受宠若惊。
14年不懈收集土家语
这是湘西入伏后的一天。
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天上没有一丝风,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蒸笼。望着屋外耀眼的光照,冉茂文强撑着喝了一小碗白米粥,然后戴上破草帽,拿起皱巴巴的笔记本就要出门。这时,妻子的火气终于爆发了:“去去去,净忙些空头路,苞谷棒子要烂在地里了,田里的禾苗要枯叶了,你还管不管,婆娘崽伢子还活不活啊……”妻子呜呜地哭了起来。
冉茂文犹豫了一下,但仍未停下脚步,一股难言的酸楚涌上心头。打自己挨上“土家语”起,冉茂文就把自己的一切倾注其中,一刻也未曾懈怠。14年来,5000多个日日夜夜,风里来,雨里往,已快60岁的他丝毫不知疲倦。但对家里的事,他却很少插手,全靠妻子一个人操劳。村里的房子一栋比一栋建得好,而自己家却依然是那两间木屋,一贫如洗……
提到冉茂文和土家话的渊源,还得从头说起。那是1985年的一天,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了。两个远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赶回来为老人治丧。在土家族,人死了后都有哭丧的习惯,不管是自己家里人还是左邻右舍都可以哭,哭得越动人越好。老人家的两个女儿因为对土家语不是很熟悉,所以哭的时候是用汉语哭的。然而,尽管两个女儿哭得死去活来,旁边的人总有点不屑。恰在这时,同村的一个土家族老人也赶来帮其哭丧。老人用的是一口流利的土家话,结果把在场所有的人都感染了,大家都跟着哭了起来。
冉茂文很纳闷,按理说,两个女儿是老人的亲骨肉,感情更深一些,可是为什么旁人反而哭得更叫人感动呢?思来想去,冉茂文认为,原因在于他们使用的语言不一样,土家话似乎显得更生动、更能表达感情一些。
既然土家话这么好,就不应该消失。从这一刻起,冉茂文就萌生了收集土家话的念头。而3年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冉茂文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那是1988年9月,当时冉茂文正在他沙中心小学当民办教师,负责土家语、汉语双语试验教学。这一天,国家语委、湖南省教育厅、湘西教育局等部门10多位领导来到他沙小学检查双语教学试验。检查中,国家语委王均教授问冉茂文:“你觉得一个人一生中什么最有意义?”冉茂文当时没做声,随后,王均教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一个民族的标志,一是语言,二是风俗习惯。土家语词汇丰富,形象生动,可惜它正处于灭失的边缘,土家语的传承和发展就靠你们双语教师了。”
听了王均教授的话,冉茂文思潮澎湃、热血沸腾。1992年底,冉茂文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民办教师的工作,潜心收集原始的土家语词汇——他要编写一部土家语词典,让土家语永不失传,这一干就是14年……
行程1万多公里踏遍大湘西
山路上,冉茂文喘着粗气,咬着牙根,满头大汗地一步一步向一个山头逼近。
“哎呀,这不是老冉来了吗!”在一栋木屋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赶忙迎了上来。老人姓向,在龙山县洗车河镇一带小有名气。老向对土家文化比较通晓,冉茂文经常找他收集和印证一些原始的土家语。14年中,冉茂文足迹遍布湘西各地,尤其在龙山、永顺等土家族聚居地区,几乎每个山头、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行程达1万多公里。
“行程最远的一次要算买肉的那次!那一次来回只怕跑了四五百公里。”冉茂文说。那是1999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由于家里没有肉过年,妻子吩咐冉茂文到离家30里的马蹄村去买点肉回来准备过年。一大早,冉茂文就坐上了去永顺的班车。在车上,冉茂文碰到一个年逾八旬的土家老人,一聊天,发现老人讲的都是一些比较老的土家话,很多话甚至是自己以前没有听见过的。冉茂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这个老人一直聊到永顺,待司机叫他们下车才知道自己早坐过了头。 |
责任编辑:
|
上篇文章:中国最美的村镇--朱仙镇
下篇新闻:再现百年沈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