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祠堂、砖雕、拴马桩、躲避土匪的寨子,有如此多内容的村寨,如今已成凤毛麟角。然而十多部电视剧在这里取景,却少有人知晓……
“灵泉村老民居绝对好,比韩城党家村大气。”近日,记者到合阳县采访,合阳县政府招待所经理党宪宗极力向记者推荐。
记者半信半疑前往。党宪宗特意叫上家在灵泉村的合阳县志办主任党鸣做向导。
让村民吃尽苦的城墙
快下黄河滩时,眼前出现了高大的城墙。带路的党经理说,这就是灵泉村。记者惊奇,一个村,还保留有如此完善的城墙。不用看其他,就那古老的城墙,就让人感受到沧桑。
城墙高七八米,厚五六米,其东西长500多米,南北长约400米。城外是修城墙时留下的四五米深的城壕。城墙西南角有两个相距不远的城门,一向西开,一向南开,均为砖砌。党鸣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瓮城,现在只剩下这两个门洞。

灵泉村南门城墙

古老的城门洞
76岁的村民党述祖老人说,除城门建的时间大约在明朝外,其他的土城墙是同治年一场战乱后,清朝政府下令新建的。因为老城墙早就不在了,许多房屋建在了城墙的位置。当时官家线划到哪里,哪里的房屋就得拆。从韩城、澄城、合阳等几个县调来的人,干了3年,才将城墙筑起来。
城墙不仅没有给灵泉村避免灾祸,反倒带来灾难。由于有城墙,易守难攻,常有军队在这里驻扎,村子成了战场,村民被迫给军人做、送饭。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一部队攻打灵泉时,团长被守军击毙,其侄子带余军破城后,要将城内人斩尽杀绝。村民得信,在村内设了一个大灵堂。团长侄子见状,改变了主意,对部下说,其叔父之死与村民无关,向空中放枪,抢掠大量财物后离去。
逐渐消失的镇宅之宝
走进灵泉村,最大的感受是随处可见石雕,有的立在门口,有的摆在院内,有的躺在路边,有的被封在墙里。按用途,有拴马桩,有门墩,有础石;按造型,有狮子、人、猴。有的老房子虽然已经不在,但还保留着石雕。
南门内有一古庙,青石护栏,青石旗杆,青石浮雕,还有一块康熙年间修建城门的青石碑文。可惜护栏上的雕像全被砸毁。

文革中被破坏的关帝庙


关帝庙中被毁坏的石雕


渭北典型民居--四合院,村子里现存不多



村中到处是被毁坏的拴马桩


到处是断壁残壑
党宪宗告诉记者,过去这个村里满街都是拴马桩,后来多数被人收走了。曾有一文化名人来找他收,他感觉自己不能干这种事,婉言拒绝。后来那位名人通过其他人,收走了一大批拴马桩,运到了北京。
陪记者采访时,看到村民赵忠祥家门内有个狮子造型的石雕,党宪宗问,这个能卖多少钱,赵忠祥的女儿说,这个哪能卖,是祖传下来的,是镇宅之宝。
合阳有名的“财东村”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接受采访的多为党姓。党绍周老人告诉记者,这个村和韩城党家村一样,多数人姓党,党姓也是这个村4个老姓之一。最早到这个村的是支家,据说汉末他们从甘肃敦煌迁来的。当时,合阳有个县令是敦煌人,他们利用这个关系,迁徙到合阳。虽然他们来得早,但村里留下的后人不多,现在约有四五家人。第二个到这个村的是党家。党家人是西夏后代,他们的先人是“军人”,打仗留在了这里。其他两个老姓有李、王,但在村里没有后人,现在李、王姓都是后来到的。
“党家到了明末清初,通过经商发了家。”党述祖老人说,当时有“4大家,8小家,24殷户”之说,大的商号有“长发丰”、“聚义永”、“三义正”、“恒聚昌”等,生意做到甘肃、宁夏、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下行货主要是药材、水烟,上行货主要是丝绸、海产品。几家大商号,来往不住别人的店,沿途有自己的店铺。村里的房子也都是那时盖起来的。灵泉就这样成了合阳有名的“财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