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儋州那大茶山村张姓客家人结婚时,客厅墙壁上的祝福语。

依循“六礼”的客家婚俗,俗尚风雅地承袭着汉家正脉婚俗的完整礼仪规范。

闽西客家迎娶中“过米筛”
“腊月庚子喜满堂,情人和合结成双。婚姻自主简朴办,莫图鼓乐车马逛。夫妻勤俭创伟业,幸福生活甜如糖。盼望弄璋早日降,光宗耀祖庆华堂。恩爱夫妻白发老,锦绣前程更辉煌。”日前,在儋州市那大镇茶山村村民张海森家,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了他家客厅贴着的一首诗。
2011年农历腊月十七,张海森举行婚礼时,他请白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覃继民题写了这首简洁明快但寓意深刻的诗。诗的两侧,还有一副对联:“结婚自由光景好,琴瑟和协爱情长。”包括张海森在内,人口超过1800人的茶山村是一个客家聚居村,村民们的祖先大多来自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
在数百年的辗转和传承中,这种因应时代而题写祝福诗词、对联的传统,已成为客家人历久弥新的婚俗文化之一。
连日来,海南日报记者通过采访多位客家人,试图还原其婚俗的演进轨迹。
装饰:女子出嫁前“检面”
沿着绿树婆娑的村道,我们来到儋州市那大镇茶山村张海森家。大门两边的婚联跃入眼帘:“鸾凤和鸣逢吉日,鸳鸯结对配良缘。”尽管对联已张贴很长时间,但仍然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
“你们结婚时,在着装上有哪些习俗呢?”在张海森家采访时,记者问道。
“几十年前,客家人结婚,用一条长长的红布扎成两朵大红花,戴在新郎、新娘的胸前。”张海森笑道,“我们结婚也戴红花,但没那么大。”他介绍,现在结婚用的客家礼服既可大红,也可粉红,还可以穿着颜色稍亮一些的西服。
但在解放前,客家人不仅在婚礼着装上很讲究,而且在面容修饰上下功夫,尤其是新娘的“检面”。
已故儋州民俗学者梁春田曾在《男婚女嫁客家人》一文中写道,在出嫁前夕,“女子一方面加紧做好嫁妆,一方面由嫂婶为其‘检面’”。这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法,先在出嫁女子脸上涂脂抹粉,再用拉直的细线在脸上慢慢捻面毛,也就是把汗毛捻去,使新娘子脸上更加白嫩,显得容光焕发。
如今,这种古老的“检面”法已不多见。因为谈婚论嫁的客家适龄男女,在1990年代以来,大都采用电动剃须、敷面膜等现代美容方式。
饮食:送馍就是送喜糖
客家人婚嫁中也发“喜糖”,但发的不是糖,而是馍。
张海森的妻子何宽慧是儋州市木棠镇人。当年结婚前,张海森一口气买了6000个馍,送到何宽慧家。何家再把这些馍分发给周边的亲朋好友,以示同喜同贺。
“送馍也有规矩,就是必须是双数。”何宽慧说。比如6000个是双数,把这些馍分装成若干小袋,一户户送出去时,必须是2袋的整数倍,即4袋、6袋、8袋、10袋等,寓意着子孙成双成对,生生不息。
馍的种类繁多,有花生馍、红枣馍等十多种。
送馍数量的增长,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表征。
“1961年,我嫁到这个村里时,婆家给我娘家送了100个馍。”儋州市那大镇力乍村村民谢亚庚说。
力乍村也是一个客家聚居村。
今年已有75岁的谢亚庚,提及1960年代的贫困生活,她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那个时代,能送这么多馍已经很不容易了,两个馍能当一天口粮呢!”
谢亚庚回忆,她出嫁时,婆家还送了猪头。在“家”这个汉字中,“豕”指猪,是客家财富的象征。送猪头等肉食,实质上跟送馍差不多,也是那个时代表达结亲意愿的礼节。
在更加缺衣少食的岁月,如果连馍都稀缺,客家人也自有相送之礼。那就是,倾诉深情的客家山歌。
如今仍有一副好嗓子的谢亚庚,清唱了一首山歌:“八月十五是中秋,没有月饼送朋友,没钱交个有钱妹,永久人情不会丢。”
也许,送山歌是最为持久的礼物。因为,数十上百年过去了,余音绕梁的歌声仍在经久不息地传唱。 [1] [2] 下一页
编辑:folk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