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的另一面 |
添加日期:2007-4-17 9:10:00
作者: 新闻来源: 点击次数:次 |
4月14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次对市民免费开放。从此,每月第二个周六的下午,东方艺术中心都会推出市民免费参观日活动,成为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家定期举办免费参观日活动的剧场。 据报道,这天中午时分,东方艺术中心门口就排起了百米长队,不少市民举家从郊区赶来。面对踊跃的人群,东方艺术中心不得不把原定下午一点半的开放时间提早了一个小时。第一次免费开放,就吸引了三千多人前来,显然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走进这个音乐殿堂,感受音乐气息。 为什么场面会如此火爆?我想其中当然有多种因素,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因为免费。可以想见,平日里的演出,动辄上百、数百元,乃至千把块一张票,假如自掏腰包,别说举家前来,即使独自来观看一场演出,也是代价不菲啊!对众多市民而言,莫非真要不吃不喝大半年才有可能进一次这样的“音乐圣殿”!但是,传媒对东方艺术中心持续不断的报道,早就把无缘进入其内的市民兴致调起来了。一旦有免费参观的机会,岂能错过?可以预料,在未来的每月第二个周六下午,冲着“免费”而来的市民必将接踵而至,络绎不绝。 于是联想起近来有人提出要重视“非物质民生问题”。确实,重视民生不仅仅要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之类物质层面的问题,也应该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两者必须兼顾,不能偏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是逐步提升,从低级到高级推进的,但总体上看,对物质方面的生理需求一般是低层次的、有限的、也是相对容易满足的,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却是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如果在民生方面,既解决“吃喝”,又能满足“玩乐”,使“吃喝玩乐”都能符合人们的需求,也就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事实上,精神文化生活对人的作用,并不亚于“温饱”。人毕竟是“会思想的芦苇”,即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在至今尚沉浮于贫困线上下的地方,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渴求从未止歇。更何况物质生活改善以后,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愿望就更为迫切。据《2007:中国社会蓝皮书》披露的信息显示,2006年影响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及其影响力,业余娱乐生活位居所有指标的第三位,更是首次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第一因素,较上一年有很大增长,甚至超过了“个人经济状况”因素。可见人们对“非物质民生”的渴求程度之高。 然而,目前许多因素制约了“非物质民生”的进步。比较突出的就是文化市场的价位畸高。诸如书价竞相攀升,电影票贵得离谱,文艺演出的入场券更是直窜天价,……。而且绝不仅仅高价问题,还有其他一系列因素也在钳制着“非物质民生”。以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居住小区不断“边缘化”,晚上要外出看戏,除了票价因素外,还要考虑交通吧,道路是否堵塞,夜间公交车何时收线,打的是否便利,开私家车何处可泊;还要考虑安全问题吧,看戏后夜已深,归来是否平安,路灯和楼道灯是否都亮,电梯是否通宵运行;……。很可能想来想去还是不出门了,就在家自娱自乐吧。可电视台节目不如人意,就看DVD吧,而正版碟片难敌便宜又时新的盗版片;读书吧,摊头上的书价格低廉啊――于是,众所周知的是版权保护引发的纠纷乃至国际官司日趋增多,“扫黄打非”任务越来越艰难,……。这里,只是打个通俗比方,但显而易见的是,“非物质民生”的改善与推进,绝非“单打一”,也绝非可以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性、协调性很强。这也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也需要贯彻社会公平的原则,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精神文明共建,文化财富同享。 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申遗”,且以此显示自己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并作为自己的政绩。不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实重要,也刻不容缓;但是,下大力解决“非物质民生问题”,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更关乎小康与和谐,切不可顾此失彼,无所作为。将来观察地方和单位的工作,衡量领导干部的表现,应该把“物质民生问题”和“非物质民生问题”都列入目标和责任考核的“账单”上,检验一下那里的民众除了“吃喝”,“玩乐”的质量如何,两者是否相匹配。而首长在视察工作、访贫问苦中,在询问百姓“生活怎么样”的时候,也不妨多问一声:你们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啊? |
责任编辑:优优
|
上篇文章:中国国学热热了吗 |
下篇新闻:没有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