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沉默千年的“汉服”再次走入公众视野:河北百余位新人穿汉服结婚;南京白领辞职创办汉服摄影工作室业内成名;汉式婚庆华丽亮相广州婚博会……精明的商人在这套精致的民俗服饰里发现商机,接着市场的东风,一时间,汉服红遍大江南北。 不仅是汉服,私塾似乎也借着商业之火死灰复燃。弘儒学堂、尚德国学馆、上海孟母堂、深圳的读经学堂、春秋私塾……各类私塾应运而生,部分还收费不菲,有些私塾费用高达三万元一年。 在传统文化传承上,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商业元素的加入,不少珍贵的文化因子正在流失。以传统戏剧为例,青黄不接的人才队伍,票房不济的市场状况,受众团体的与日俱减等等都在加速其消亡。早在2008年,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在消亡的二十一个剧种中,不乏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如形成于宋金时期,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的“赛戏”;形成于宋代,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流传于晋南的“锣鼓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罗戏”、“卷戏”等。 摆在眼前的现状是,要么搭上商业快车,脱胎换骨求生存,要么在时代的浪潮下黯然逝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说,有些民俗政府不下力气也能存活,有些民俗政府下再大力气也活不起来。民俗自有其存在逻辑。在传统时期,手工艺人利用自己的手艺,通过作坊生产经营,同样必须在市场上盈利才能生存。一直以来,民间许多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都有其生产、销售、流通的过程,都有商业和市场的机制。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商业和市场模式同样是需要的。
[1] [2] 下一页
编辑:半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