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俊简介:
陶晓俊系赣南师院客家民俗文物陈列馆馆长,高级工程师,曾在第十九届世客会上举办客家民俗文物展。

7月5日,赣南师院客家民俗文物陈列馆馆长陶晓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提出,在赣州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令人欢欣鼓舞的是,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走得早、走得前、有优势,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赣州的文化产业。
他分析,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大致可分为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两大块。在赣州,无论从地域面积还是从人口总量来说,农村是文化产品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生产市场。从消费层面上说,农村相对于城市,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有所差异,这是由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审美习惯、消费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农村应将重点放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赣南的农村可以成为广阔的、没有围墙的文化产品工厂。
在赣南谈文化产业,不能只谈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而忽视具体项目的落实;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新”、“奇”、“前沿”、“高科技”,而应因地制宜,摸清市场。应该结合赣州新农村建设,挖掘赣州传统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为广大农民找出一条生产特色文化产品、脱贫致富的路子,创出赣州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扶持一批文化产品生产基地,从而形成有赣州特色的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的“对接”,陶晓俊的理解是,学习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理念、创意及政策,找出差距,从而发掘自身潜力与优势。“追赶”不是简单的“搬”与“抄”,这样只能是“东施效颦”,永远落在后面,而应在文化产品的发展速度、规模、效益、质量、特色上加大力度,缩小差距。“跨越”应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向是跨越自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另一方面是跨越、超越别人,原来落后,而今“这边风景独好”。主观上的主动“对接”与努力“追赶”是为了实现明日的“跨越”,所以,做活、做火农村文化产品生产市场,是赣州文化产业实现“对接追赶跨越”的关键所在。
赣州很多客家民俗文化保留至今,可以很好地开发,如上犹的“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民间文艺也很丰富,有“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之称的兴国山歌,有古风古朴的赣南采茶戏,至今还保留着有烧瓦塔、抢打轿、打米馃、舞龙灯、唱东河戏等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风情。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乡土味浓,一些代表客家风味的菜肴如“四星望月”、赣南小炒鱼、三杯鸡、客家酿豆腐、信丰萝卜饺等;各地风味小吃有烫皮丝、芋包子、薯粉饺子等;而赣南的土特产品也是应有尽有,像南安板鸭、赣南脐橙、石城白莲、南康甜柚、信丰红瓜子、兴国鱼丝等。让外地来的游客在赣南可以尽情享受到客家美食和文化。政府也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来调动农民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的热情。这样既带来了经济收益,实际上也间接保护了我们的本土文化。
说起民间博物馆的开发建设,陶晓俊形容民间博物馆就像“一个城市的客厅”。他介绍,因其所有者或创立者不是国家而是企业或个人,所以经费和投入很有限。赣南的民间博物馆在全省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但是水平上参差不齐。如于都的青铜器博物馆、江西理工大学某教授开办的瓷器博物馆,赣南师范学院的客家民俗文物陈列馆,这些馆的民间收藏文化价值较强,但经济价值较弱。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固然重要,但博物馆应该也必须追求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维持正常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他建议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大力扶持这些民间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