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浓,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49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一个陶瓷绘画之家,受之熏陶,自幼喜爱美术。其创作的木雕作品被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民间美术博物馆、马来西亚创价艺术馆、广东省政府收藏,还被选作礼品赠送董建华、李嘉诚、陈伟南等知名人士。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办的博览会上多次荣获金奖和银奖。现为潮州木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潮州市湘桥区政协常委。

潮州木雕在国内乃至东南亚民俗场所、建筑装饰被广泛应用。新加坡半港天后宫、广州白天鹅宾馆、广东省政府大厅、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的木雕装饰品、潮州市政府赠送北京人民大会堂陶瓷藏品《清明上河图》的配套木雕框座等,这些木雕创作都离不开潮州工艺美术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潮州木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得浓。近日,记者专程赴潮州采访这位工艺美术大师。
李得浓出生于艺人之家,幼承家学,酷爱艺术,未满二十岁即于潮州一民办工艺厂任陶瓷花纸设计,后进金漆木雕厂,师从著名木雕大师陈舜羌,运斤持凿,从事木雕艺术设计创至今已有三十个年头,曾在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即广州美院)进修。家学渊源、名家提命,加上自身的艺术悟性和刻苦追求,使他在木雕艺术的道路上疾足驰骋,其木雕作品体现了当今潮州木雕的艺术水平。当谈到潮州木雕的现状时,李得浓认为现代木雕作品的创作要入乎传统、出乎传统,必须寻找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契合;艺术必须有大时代的特点,也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潮州木雕应该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比如李得浓的直幅木雕作品《穆桂英挂帅》,作者将径路设计成‘S’型,曲意增加了雕材的厚度,因而增加了作品的层次和纵深感;背景也作镂空处理,充分体现了潮州木雕的艺术特色。该作品于上海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同是传统题材作品《五代荣封》,作者却采取了另一种艺术处理方式,作横幅形式来表现。作品中有殿堂、旌表、庭园、小桥流水、苍松假山等景物,既是时间的间隔物、又为工艺造型需要,填充了画面,增加了木雕的层次。整个作品立雕,浮雕、阴雕、镂空等手法并用,表现了潮州木雕那种玲珑剔透之美。在充分利用和保留潮州木雕传统的多层次镂通等优秀技法的基础上,李得浓既挖掘木雕美学底蕴,又吸取其它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发挥自己的艺术想像力,设计创作了一批新形式的木雕作品,拓展了潮州木雕艺术之路。他的多层次镂空挂屏《锦上添花》在吸取传统木雕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打破了固有的构图方式,采用聚丛式的构图式于上海国际艺术节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被誉为潮州木雕创新之佳构。1998年与人合作的作品《木雕蟹篓》获‘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金奖;个人作品《游目骋怀》获中国工艺美术‘2002华艺杯’银奖;2003年,作品《二甲传胪》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其中‘华艺杯’是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综观李得浓的作品,不但能感受到他对潮州木雕的深刻认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更感受到其在继承、发扬传统基础上的艺术创新,古老的艺术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国际著名汉学大师饶宗熙在观赏了李得浓的作品后,欣然写下了‘方家有神技,大匠无弃材’的褒扬对子。
 金漆木雕茶担
木雕同样适应现代建筑 初次见到潮州木雕传承人李得浓有点意外,李得浓是典型的“南人北相”,身材高大,线条粗犷,所谓“南人北相”者贵,说的是这样的人不失南人之机灵,又能收北人之厚重。了解李得浓的经历以后,发现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在李得浓身上是应验的:李得浓是最早下海的潮州木雕艺人之一,以其机灵得大潮之先,而今,他又对商业文化对潮州木雕的生存和发展有深刻的反思,这就是他厚重的另一面了。
到处都是木雕博物馆
尽管李得浓“南人北相”,但只要他一开口,潮州味道就出来了,泡上功夫茶,李得浓先跟记者来一个“木雕启蒙”。
喝完第一泡,李得浓开始说,潮州木雕为什么出名,是因为它自成体系,潮州木雕和浙江东阳木雕,并称中国两大木雕体系。后者以浮雕见长,而潮州木雕则是以多层次镂通著称。潮州木雕一般以颜色分类,有金木雕、彩雕、漆雕和素雕,其中髹漆贴金的装饰艺术效果最为夺目,所以潮州木雕又被称为“金漆木雕”。
对于潮州木雕为什么喜欢用髹漆贴金,李得浓的解释很有趣,也很“潮州”:潮州木雕萌芽于唐宋,成熟于明,鼎盛于清,尤其是明清时期,潮州学风鼎盛,在朝为官者不少,在朝廷当了官,见了世面也有了钱,回来家乡潮州盖房子自然就不一般,对建筑的艺术性要求也高了,潮州木雕由此鼎盛一时。至于为什么要“贴金”,李得浓说,在朝廷做官,即使官阶再大也不敢在京城过于张扬,回到家乡就不一样了。
李得浓的叙述尽管有点夸张,但当记者走在潮州古城的街头,却发现他所言不虚,不用说潮州几个有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开元寺、已略黄公祠、丛熙公祠,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木雕装饰,即使是一般的古民居,木雕也是很普遍的。难怪广州美术学院一些教授在考察完潮汕地区的民居后感慨:“在一些木雕集中的地方,令人感觉到村村都像木雕博物馆,家家都像木雕陈列室。”
李得浓就是在“村村都像木雕博物馆,家家都像木雕陈列室”的环境下长大的,不过他并非出生于木雕世家,他的父亲是潮州老一辈彩瓷艺人,“文革”前曾担任陶瓷学校的老师,李得浓从小受父亲影响对美术很感兴趣,他的理想是考取美术学院做一位艺术家,但“文革”打断了他的“美院梦”,而当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被打为“反动技术权威”的时候,继续父亲的事业无疑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选择木雕?现在已经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李得浓可以选择说出很漂亮的话,“我对木雕一见钟情”“我当时如何热爱这门艺术”等等,但实际上,当时的他其实没有选择的权利。1973年,没有上山下乡赋闲在家的李得浓被分配到潮州二轻金漆木雕厂,他本来想去艺雕厂,但“服从分配”是那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很容易理解的话,进入木雕厂后,李得浓也根本没有想以后的事情,学一门本事,以后能够养活家人,这是他的想法。
尽管李得浓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但父亲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李得浓的美术功底让他学起木雕来进步很快,李得浓的老师叫陈舜羌,老一代的潮州人都知道其大名,在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陈舜羌获得大奖,使得潮州木雕在国际正式场合上扬名,尽管此前潮州木雕早已扬名东南亚一带。
陈舜羌对这位醒目的年轻人很有好感,李得浓也没有浪费他的美术功底和悟性,很快他就成为那个时期青年艺人的佼佼者。
相关文章: 李得浓:饶宗颐赞其“大匠无弃材”(多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