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各大节日来临之际,作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的胡大龙都会琢磨剪一些应景作品,今年也不例外,目前已经创作了10多幅关于新春的作品。一张普通的纸,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剪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喜庆形象便跃然眼前。这其中,一组群羊拜年的作品颇为气势磅礴。从一羊领先、二羊过春到三羊开泰、四羊闹春,一个个活灵活现,色彩各异,令人心生欢喜。胡大龙介绍说,这些羊从形态到动作,再到最后成品的颜色都是他自己设计和构思的。此外,为了送给小朋友礼物,胡大龙还创作了胖嘟嘟的山羊,形象甚是可爱。(2月12日绍兴文明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一部分,之所以被保护和传承,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蕴含的地域文化信息比较丰富,能够体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当地文化传承的脉络。另一方面,它就像一张地域文化名片,无论世事变迁还是经历岁月沧桑,都更改不了这张名片所蕴含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方面的信息,对于当地文化特色的形成、接续和传承,同样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国家众多被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越是地域特色鲜明,越是文化信息含量丰富,越是历史悠久,就越是会被当地的文化部门所重视,同时,也越是会为当地的群众所喜闻乐见。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不过会因为人们喜欢的程度和传播的广度不同,其潜在的价值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波峰,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文化形式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而有些文化形式只能在某个地域或是某些群体中传播的重要因素。但是,无论是传播较为广泛的文化形式,还是只能在某个地域、某些群体中传播的文化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属性,就是能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涵养中,让人产生文化认同感。在这种文化认同感的驱驶下,人们会主动寻求这种文化形式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在一些有心发展这种文化形式传承人的创作和创新下,再把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也融入到这种文化形式当中,使得受众能够从中找到对应自己生产、生活的影子,从而对这种文化形式更加亲近、更加热爱,以致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此,也就衍生出了这种文化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欢愉生活、乐在民间。
文化的涵养能使人高雅,同样文化的欢愉也能让人心生快乐。在所有被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无论是属于美术范畴的民间剪纸、面塑、泥塑、年画,还是属于技艺范畴的石刻、木刻、砖雕,以及其他主要以手工来完成民间技艺,还有其他有着表演和演绎性质的民间戏曲、小调,无一例外都具有欢愉百姓生活的“欢乐功能”。这一点,在年节这一时间段表现的又尤为突出:巧手剪成的窗花寓意着吉祥和美满;信手拈来的面塑、泥塑表达着农村人生活的淳朴和憨直;技艺精湛的石刻、木刻和砖雕,装点着百姓居屋浓浓的中国味;酣畅淋漓的各种民间小调和戏曲,唱不尽古今人间情。人们也得以在这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距离的接触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文化认同感,继而坚定对这些身边的“非遗”项目的文化信仰。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有真正能与民同乐,才能更长久的与民同在,文化的生命力亦会因此更加旺盛和持久。
编辑:folkw |